記者 陳俊 陳楚珺 通訊員 張祥禮
“站在領獎臺上時,心里百感交集。”回想起前些天2020年全國政務熱線發展年會的場景,趙亮心中翻涌的浪潮還未完全退去。安康作為陜西省唯一獲獎單位,與北、上、廣、深等頂流城市站上了同一個領獎臺,身為市行政審批服務局熱線管理科副科長,趙亮深知這其中的不易。
“這也是我市12345熱線斬獲的第七個全國性獎項。說起12345,很多安康人都會豎起大拇指,提起安康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很多企業單位也是高度評價。但知道這兩項服務都屬于咱市行政審批服務局的人,其實并不多。”趙亮明白,正是全體同事兩載不計名利、潛心耕耘,凝心聚力、革新謀變,今天的安康政府服務大平臺才能集行政審批、政務服務、公共資源交易、12345熱線“四位一體”,才能如此充滿活力。
自2019年1月掛牌成立以來,市行政審批服務局以全面推行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為契機,深入推進“放管服”和“一網一門一次”改革,加快建設“互聯網+政務服務”平臺。從“2018年全國公共資源交易機構100 強”、全國政府服務熱線“駿馬獎”到“2019年度全國公共資源交易優化營商環境十佳機構”、全國政府服務熱線“服務之星獎”和“卓越管理創新獎”,再到2020全國12345熱線“服務之星獎”、公共資源交易機構“助力復工復產先進單位”、地市級“2020年度全國公共資源交易十佳交易機構”稱號,一項項榮譽既是肯定又是鞭策,安康市行政審批服務局始終竭力為企業和群眾提供服務更好、效率更高的辦事環境,為全市經濟和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緊盯“大事要事”,新格局塑造發展環境優勢
2019年,市、縣兩級行政審批服務局在新一輪機構改革中組建成立,通過穩步推進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全市審批服務工作打開了“一枚印章管審批”的新格局。
“如果說以前是串聯,現在就是并聯。”據市行政審批服務局政務服務管理科科長蔡方超介紹,市級首批94項劃轉事項于2020年1月3日起對外辦理業務,按照“減環節、減材料、減時限”的要求對劃轉事項進行了流程再造。
“以前一個企業從申報到落地,所有手續環節是一輪結束后再進入下一輪,但現在各個環節同時進行。”不僅如此,蔡方超感受到多部門的進駐還激發了聚合效應。“今年六月漢江大劇院首演前兩天,運營方聚橙演繹聯盟票務有限公司到市行政審批局提出企業注冊申請。辦事人員從進門再到帶上營業執照和新刻制的5枚公章踏上回程,僅僅用了兩個小時。包括安康無水港項目,也得益于審批服務‘一門辦’、多措并舉‘一次辦’的深入推進,2020年首批運送出口的貨物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辦完手續,如期交付。”蔡方超回憶說。
今年以來,市行政審批服務局深入推進相對集中審批,不僅94項許可事項辦件16619件,且平均壓縮辦結時限30%以上,還會同市市場監管局、市衛健委、市交通局、市司法局等單位,建立審管聯動機制,通過先后組織開展14期“市民進大廳,服務零距離”活動,對行政審批和政務服務辦事指南、完成時限、審批結果及時進行公開公示,增加服務透明度,倒逼審批服務提質增效,進一步助力營商環境優化提升。
同時,該局深化交易平臺整合,不斷提升場地服務管理和平臺運行保障水平,確保公共資源交易公平透明高效。2020年,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完成交易4302筆,成交金額187.72億元,節資增收13.19億元,交易量、交易額較上年分別增長229%和30%。
一手抓市、縣(區)工程建設項目招標投標、政府采購和土地礦權交易項目“應進全進”,一手抓全流程電子化交易,市行政審批服務局通過建立開評標區域管理制度,從根本上持續深化交易平臺整合共享,降低企業進場門檻和交易成本,打造更加公平透明高效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據統計,該局平均為每家進場投標企業節省場地租賃、差旅、標書購買、印刷等費用約2000元,全年為企業減負總額4250萬元。
側重“急事難事”,新機制提升服務體系成效
除“一門辦”“一次辦”,在市行政審批服務局“網上辦”“容缺辦”“上門辦”同樣是高頻熱詞。
“真是太感謝了,如果不是你們微信預審,我連準備哪些資料都不知道。”近日,市民尹先生使用手機熱線咨詢船舶所有權轉移事項申請,市行政審批服務局工作人員第一時間添加尹先生的微信,并發送了“船舶所有權轉移一次辦好資料清單”和申請書樣表。尹先生對照清單逐項準備,存在疑問的,工作人員逐一解答。隔天,尹先生來到市政務服務中心交通類無差別受理專區提交申請,從提交材料到領取證照,只花了15分鐘。
“除了針對難度較高的業務預審,我們還有很多人性化、個性化的服務。年初疫情緊張的時候,一些企業要轉型生產醫療器械,在交通和物資都存在困難的情況下,我們多方協調、搶抓時間,或者是上門幫辦,或者是全程代辦,以最快時間為這些企業辦好了相關手續,解了他們的燃眉之急。”在審批二科負責人黃子亮的眼中,企業和群眾的“急事”“難事”恰恰就是工作的突破口,只有思考與行動都與時俱進,不斷適應城市發展和群眾生產生活,才能真正謀事,干事,成事。
為進一步實現企業群眾辦事“少跑路”,甚至“零跑路”,市行政審批服務局在“服務”上做足文章,通過機制體制的不斷革新,促成了服務成效的大提升,也帶來了全市企業、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的大提升。“主動走出柜臺服務”成為工作常態,為特殊群體開通“綠色通道”,推行非主要件“容缺受理”,建立企業代辦服務小分隊,主動上門問需幫辦。
該局還聯合進駐部門分兩批次梳理公布了143項“全程網辦”事項。辦事人可以通過安康市政務服務網、“i安康”手機APP、部門專網等多種渠道,實現網上提交申報材料、部門后臺進行審批、辦理結果快遞送達,不用再跑政務大廳,足不出戶即可辦結業務。
辦好“小事實事”,新理念破解城市生活痛點
從大處著眼,更從小處著手。近年來,市行政審批服務局聚力打造12345熱線安康品牌,實實在在解決企業和群眾身邊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著力構建政府與群眾的“連心橋”。
“漢濱區鼓樓街人行道一處排污管道破裂,污水外溢,味道刺鼻,嚴重影響臨街商鋪經營及周邊居民日常生活。”近日,12345熱線接到一通這樣的求助電話。工作人員立即按照“社區吹哨、部門報到、政府督查”的原則聯絡到老城辦鼓樓社區工作人員,而市12345便民服務中心督辦組也趕赴現場對此事進行督辦,接到12345熱線派出的工單,市政園林管理處負責人第一時間安排專人緊急處理。當天,該處污水管道搶修完畢。
共同破解城市治理難題,打通為民服務“最后一公里”,市行政審批服務局堅持踐行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緊扣服務全市發展穩定大局,通過全面整合全市33個部門和縣區的政務服務熱線,實現政務服務一號對外、統一處辦群眾訴求。
該局創新開展市(縣局)長接話日活動,接聽760件群眾來電,現場解答244件,形成工單520件全部辦結。作為優化營商環境工作前端平臺、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專線、非法集資線索收集和問題舉報專線、安康電子消費券咨詢專線、脫貧攻堅政策咨詢熱線、出租車和公交車投訴熱線等,12345熱線配合做好全市營商環境、脫貧攻堅、生態保護、復工復產等重點工作的政策咨詢解答和投訴受理督辦。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戰役中,12345熱線共接到涉及疫情類訴求26374件,辦結率99.98%。
通過推動企業和群眾辦事線上 “一網通辦”,線下“一號通辦”的深度融合,市行政審批服務局創新探索“打電話能辦事”服務。目前,公交公益卡辦理、移車服務、交通違章查詢等10余件事項初步實現打電話即可辦理。
“已有的成績更是一種壓力,這是更高的起點。”市政府副秘書長、市行政審批服務局局長、市政務中心劉福全表示,下一步,該局將堅持“精簡、統一、高效、便民”原則,深入開展“放管服”改革,持續提升營商環境,積極應用“安新辦”政務服務系統,實施不見面審批和“最多跑一次”,推進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整合和全流程電子化,創新“12345熱線+政務服務+審批服務”模式,打造集審批服務、政務服務、交易服務、熱線服務四位一體的“營商環境最安康”品牌。而這,也是他們正奮力攀登的一座新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