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張海浪
作為秦巴山區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核心區,“十二五”以來,我市累計搬遷人口達94萬,占全省搬遷總人口的40%。“百萬大搬遷”有效解決了“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的現實困境,為助力全市脫貧攻堅奠定了堅實基礎,但易地搬遷群眾后續扶持發展,卻成為擺在全市各級黨委、政府面前的一道新難題。
去年以來,我市按照“一核三區五治”的總體思路,充分發揮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大力推動產業培育、就業扶持、社區融入等,有效破解了這一難題,為全市高質量脫貧摘帽、開啟鄉村振興新篇章提供了有力保障。
黨建引領聚合力 穩穩托起新生活
有了黨組織,群眾才有歸屬感。我市緊緊圍繞建強黨組織領導核心,制定下發《關于加強易地搬遷社區黨建工作的實施意見》,按照“抓黨建、壯隊伍、優保障、建制度、強引領”思路,創新 “五個五”工作模式,破解體制機制壁壘,統籌各類資源、服務、力量向搬遷社區下沉。
構建高效組織體系。我市始終堅持“群眾搬遷到哪里,黨組織就建到哪里,服務就跟到哪里”,在300戶至500戶以上且具備條件的安置點單獨組建黨組織,300戶以下的聯合、掛靠組建黨組織,不具備條件的通過選派黨建指導員和第一書記、設立群團組織的“五種方式”實現黨的組織和工作全覆蓋。同步成立安置點自治組織,推選優秀搬遷黨員擔任樓長、戶長,在小區、樓棟、網格成立黨小組,不斷延伸黨建觸角、擴大覆蓋面。
目前,全市共建立易地搬遷社區黨總支11個、黨支部63個、黨小組136個。堅持黨建帶群建,同步組建群團組織和社會組織,推動成立業委會和物業公司,構建黨組織領治、搬遷群眾自治、其他組織協治、物業公司參治“四位一體”的管理服務體系。
為確保搬遷社區“有人管事”“管得好事”,我市著力建強“五支隊伍”,采取從擔任過村組干部的搬遷黨員群眾中優選、跨區域遴選等方式,將政治素質好、“雙帶”能力強的黨員干部、能人大戶推選進新建社區“兩委”班子。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給每個新建社區配齊公共服務員、就業指導員、文化服務員、社會治理員“四員隊伍”。大力實施黨組織書記素質提升、優秀本土人才回歸、后備隊伍培養“三大工程”。全面推行搬遷社區基層黨組織星級管理和黨員積分制管理,引導黨員積極參與社區管理服務工作。
同時,全面落實新建搬遷社區干部補貼、黨建工作經費、辦公服務經費、黨群服務中心建設、遠程教育設備配備“五項保障”。加大搬遷社區黨組織活動場所建設和公共服務場所建設投入力度,全市共投入7800余萬元,為每個新建社區打造一個50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性黨群服務中心,并配齊遠教設備、建設示范廣場。
干部配齊了,抓住制度建設才能營造好社區發展的軟實力。近年來,我市以規范搬遷社區基本運行制度為依托,建立“黨組織對其他各類組織的領導制度”,全面凸顯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地位,針對搬遷群眾“人搬來城鎮、戶籍在農村”的特點,建立“原籍管理林和地、社區管理房和人”雙向管理服務制度,確保搬遷群眾各項權益銜接到位、不受損害;建立“包幫聯建制度”,全面推行“四個一”工作機制,在全市重點打造22個易地搬遷社區示范點,組織幫聯黨員深入搬遷社區開展“家訪”活動6000余次,把服務和關懷送到群眾家門口、心坎上。
挪窮窩興新業 群眾安居更樂業
去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時,對平利縣老縣鎮錦屏社區“山上興產業、山下建社區、社區辦工廠”的發展思路給予了肯定,極大鼓舞了全市產業發展的信心和決心。我市大力實施社區工廠、產業園區與安置社區建設“三區同步”,通過“三個全覆蓋”,推動先業后搬、以業促搬、以崗定搬,打造群眾樂業安居的幸福家園。
在實施社區配套設施全覆蓋上,按照“靠園、靠路、靠鎮、靠城”基本要求,因地制宜做好安置區的規劃選址,確保安置地具備一定的產業發展潛力和就業容量。同時,以黨組織活動陣地標準化建設為抓手,建成黨員活動室、便民服務中心、扶貧電商網店等基礎配套設施,為黨員干部提供“一站式”服務。大力整合行業力量,以黨組織為主渠道對接配套項目、落實項目資金,加大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和教育、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項目建設,著力打造以黨群服務中心為主陣地,配套平價購物、日間照料、民事調解、醫療衛生、兒童托管等基本服務機構或站點的“15分鐘服務圈”。
同步發展“小餐館”“小菜園”“小庫房”等惠民利民小項目,解決搬遷群眾吃菜難、物資堆放難以及婚喪嫁娶、文明殯葬等問題。同時,積極推動鄉愁館、民俗館、紅色文化館等公共文化娛樂平臺建設,緩解搬遷群眾故土難離的思鄉情結,切實增強融入感與歸屬感。
樂業才能安居,解決好就業問題,才能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逐步能致富,防止返貧。搬遷群眾搬入新居后,如何解決好他們的就業問題一直是擺在各級政府面前的難題。
近年來,我市堅持把產業發展和就業增收作為各級黨組織抓易地搬遷后續扶持發展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摸清搬遷社區勞動力基本情況和就業需求,利用“紫陽修腳”“旬陽建工”“漢陰廚師”等勞務品牌,將技能培訓與當地特色產業、安置區用工項目、勞務輸出項目相結合,采取在職培訓、以工代訓、校地合作等形式,對有勞動力的搬遷家庭實行“菜單式”就業技能培訓。
聚焦產業帶動,實施產業園區全覆蓋,以生豬、魔芋、茶葉、核桃和生態漁業五大主導產業為主,結合各縣區實際,引導有條件的安置區依托特色產業發展鄉村旅游和觀光農業,對在城鎮附近的安置區,引導發展農產品運銷、加工和商貿業,實現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實施“十百千萬”和“千村千園”工程,采取“支部+市場主體+搬遷戶”模式,大力培育龍頭企業、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采取土地流轉、入股分紅、財政資金注入經營主體配股分紅等方式,盤活耕地、林地以及復墾的舊宅基地,使搬遷群眾以土地入股得租金、入股分紅得股金、園區務工得薪金,實現了在產業鏈上致富增收。
目前,全市共組織開展技能培訓6萬余人次、創業培訓2000余人次,實現轉移就業12.39萬人。同時,共設立1億元文創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推動100戶以上安置點新社區工廠“全覆蓋”。去年以來,共累計建成新社區工廠691家,共吸納就業2.17萬人,實現了“一戶一人穩定就業”目標。共建成易地搬遷產業園區(基地)756個,共吸納8.3萬戶15.61萬名搬遷群眾就地就近穩定就業增收。
“五治融合”共建共享新家園
易地搬遷入住到新社區,部分搬遷群眾還存在衛生習慣差、勞動紀律意識淡薄、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差等諸多問題,面對嶄新的房子和生活,不能完全融入城鎮居民生活狀態。為解決好這一難題,我市緊緊圍繞搬遷社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大力實施政治領航、自治為基、法治保障、德治引導、智治支撐的“五治融合”,引導搬遷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共建共治共享美好新生活。
堅持政治領航,把加強黨的政治建設貫穿于社區治理的全過程、各方面,進一步健全完善“黨建+”工作機制,不斷提升基層黨組織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確保易地搬遷后續扶持工作始終堅持正確的道路和方向。
合理劃分全市易地搬遷安置點村(社區)自治單元,全市新批復成立搬遷安置社區居委會54個,進一步明確行政區劃和隸屬關系。同時,大力推行“居住簿”制度,為搬遷群眾辦理不動產登記證,全面夯實群眾自治基礎。同步設立自治組織和各類群團組織,依法組織開展居(村)委會選舉,建立居(村)民代表大會、黨建聯席會、業委會等議事協調機構,制定《新市民公約》,有效開展村(居)務公開、民主管理,激發搬遷群眾參與社區事務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夯實法治保障,著力構建以網格黨小組長、樓棟長、黨員中心戶長為核心,業主委員會為主體的群眾矛盾排查和化解工作機制,全面推動綜治中心、“雪亮工程”和“一社區一輔警”建設,深入開展法律“八進”、審判“五進”等活動,切實提高搬遷社區居民遵法守法意識,營造安全穩定的社區居住環境。
突出德治引導,深入開展新民風建設,用好“一約四會”,廣泛設置“善行義舉榜”“新民風文化墻”,設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文明積分超市”,每季度組織開展1次道德評議,大力弘揚“誠孝勤儉和”文明鄉風,堅決摒棄“慵懶散、等靠要”思想,引導形成文明和諧、崇德向善、自立自強的社區風氣。搬遷群眾自發成立“治安巡邏隊”“義務清掃隊”“文明新風宣傳隊”等各類志愿服務組織2000余個,社區文明程度不斷提升。
強化智治支撐,以建設“智慧型”“服務型”易地搬遷安置社區為目標,深入推進“互聯網+便民服務”“互聯網+黨建”等,充分利用“安康智慧治理”“智慧黨建”等平臺,全面實行“最多跑一次”“馬上辦、就近辦、一次辦”“網上辦、一鍵辦”等,為廣大搬遷群眾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務。